投行 VS 私募信貸

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裡,大環境令投行的銀團貸款部門(Syndicated load departments)面對不少挑戰。他們的主要工作職責是,向一些信譽良好的公司發放貸款,並從中賺取利潤。在利率開始上升之前,這是一項利潤豐厚的業務。但隨著經濟狀況轉差,以及復蘇前景不確定性,這項業務亦出現風波,各銀行不得不面對資產負債表中的「壞賬」,令相關貸款部門出現收縮。

這些缺口就由私人信貸機構填補。過去十年,流入私人信貸的資金量一直比較穩定,但在疫情後明顯增加。現在私人信貸機構亦可以匯聚龐大的資金池,進行規模更大,甚至達數十億美元的交易。與門檻更高的銀行貸款相比,他們的執行力更穩定,更迅速,並可以針對不同借款人的需求,量身定制計劃。

以上這些因素令2023年成為私人信貸的「黃金時間」,不過銀行方面也不會毫無反應,而且市場認為,天秤最終還是會向銀行傾斜。

從經濟軟著陸和降息憧憬這方面來說,這些條件有利於整個信貸市場的宏觀環境。PitchBook LCD 的數據顯示,美國在1月底,新發行貸款的平均息差已處於疫情開始以來的最低水平。

銀團貸款需求因擔保貸款憑證(Collateralized loan obligations, CLO) 而推動,因此對優質債務的需求大幅增加。AAA級CLO的利差接近20個月低位。AAA級CLO的優勢在於,其收益率比美國國債高150 BP,但違約風險卻無大幅上升。目前花旗、摩通和美銀都有相關業務。

儘管銀行正加大競爭,但仍時刻保持謹慎,銀行主要關注貸款市場中質量較高的細分市場。市場料,隨著時間的推移,直接交易將選擇利率更低的銀團交易,而規模較小或更複雜的交易則最終落入私募信貸手中。

分享至社交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