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信貸或為亞洲經濟提供動能

每當有新興市場出現強勁增長時,就會聽到「泡沫」和不可預見風險的警告。為企業融資提供重要資金來源的私募基金也是如此。

面對債務從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轉向資產公司的資產負債表,美國及英國的監管部門,甚至包括一些大型銀行,都對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風險表示擔憂。

畢竟私人信貸規模,在過去10年間增長了5倍,增速勝預期。

然而,亞太地區的情況卻截然不同。儘管私人信貸在這裡獲得大量關注,但根據研究機構Preqin的數據顯示,該地區所管理的私人信貸資產,僅佔全球的6%。

數值遠低於,該地區在整個管理資產中所占的30%的份額。另外,根據Preqin數據,亞太地區私募股權與私募債務資產的比例為30.8,而美國和歐洲分別為5.2與3.5。

亞洲私募市場顯然已為增長蓄勢待發,目前任何有關泡沫的言論都言之尚早。我們不要在這個資產類別還沒開始之間就看的悲觀。

對於基金經理和資產所有者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讓他們填補巨大的融資缺口。而相關監管機構亦應該敞開大門。例如,新加坡金管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就對私人信貸的增長表示樂觀,並有意予以支持。

收緊銀行貸款政策是推動私人信貸增長的一個重要驅動因素(上一篇亦有提到),和其他地區一樣,國際銀行資本規劃抑制了亞洲銀行的風險偏好。自2022年初以來,主要市場利率不斷上升,令借款人更難通過銀團貸款或債券獲得融資,而亞洲高息債券也受到中國房地產行業「暴雷」等因素拖累。

由於銀行跟傾向與大公司合作,因此中小企獲得信貸的機會相對更少。在東亞與太平洋發展中國家的中小企,仍有2.39萬億融資需求缺口。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Asia Development Bank)的數據顯示,亞洲有96%的公司屬於中小企,為市場提供三分之二的就業機會。對地區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理應獲得比目前更好的財政支持。

亞太地區占全球GDP增長總量近2/3,預料未來將超越美國和歐洲,因此對全球信貸投資者具有誘人的吸引力。

但與歐美地區不同的是,如果亞太區想成為私人信貸的下一個前沿,國際資產公司和所有者必須克服司法體系與社會制度大相徑庭所帶來的挑戰。

歐美投資者需具備長遠眼光,與當地人才建立合作關係,因為深厚的人際關係對在這樣一個複雜多變的地區尋找投資機會非常寶貴。

在亞洲不斷增長的財富中,西方投資者占據不少投資份額。業内人士表示,全球前20大資產所有者,有8家在亞洲區有投資,但沒有一家將總部設於亞洲。

正當西方社會對私人信貸風險有疑慮時,亞洲投資者應該抓住機會。它將有機會成為地區經濟引擎,為企業提供動力。任何新興市場的發展都伴隨著風險,但確保亞洲私人信貸市場健康穩定的成長,將符合投資者以及監管機構等所有相關者的利益。

分享至社交網絡: